资讯中心

Beijing e-Town International HR

“灵活用工”“柔性用工”渐成就业市场新风向

2020-07-28 新华网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市场用工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如何解决资源壁垒,拉近人力过剩企业与人力资源紧缺企业的距离,实现供求双方快速、精准匹配?“灵活用工”模式广受关注。在就业市场总体缩减的背景下,“危”中育新“机”,“灵活用工”“柔性用工”市场不降反增,渐成企业用工、人员就业的新趋势、新风向。


“柔性用工”市场稳中有增

行政、销售人员成灵活就业主力军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企业开始逐步重启各类岗位。与以往相比,更多企业从长期雇佣合同转向“灵活用工”方式,选择签订短期用工合同或招聘兼职人员。


在经历了就业市场的相对停滞后,从4月到目前,“灵活用工”市场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营销及服务外包总监吴振浩说:“从上半年来看,‘灵活用工’市场的整个需求量是增加的,呈现先抑后扬的状态。预计到今年年底,整个市场的增速跟去年同期相比可以保持稳中有增。”


哪些行业更加青睐“灵活用工”方式?科锐国际“灵活用工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22日,该公司服务的14961名实时在职员工中,行政岗位人员总数多达3649人,占该公司服务员工总数的三成。此外,销售、工厂、工业技术和IT等行业也在“灵活用工”中占有较大比重。


从职能人员平均薪资来看,合规/法务、医学大健康和IT行业的“灵活用工”员工平均薪资最高,平均月工资均超过11000元。其他行业“灵活用工”人员的平均月薪也集中在5000元至7000元之间。


调节用工“波峰波谷”

新用工方式助力企业应对经济不确定性


吴振浩介绍,“灵活用工”并非国内新近出现的用工方式,多年来该市场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但今年的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


“之前,这种灵活用工形式在外资企业应用比较多。”吴振浩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内资企业、民营企业也意识到,这种‘灵活用工’形式其实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调节用工的‘波峰’‘波谷’。”


经济的不确定性促使企业更多地探索新型雇佣关系。面对成本压力,“灵活用工”使得企业能够从市场上“租用”人员,把固定成本转化成变动成本。与科锐国际同样入驻在中国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的任仕达集团,其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高蕾也有同样感受。“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时期,往往也就是我们派遣外包、柔性用工业务增长的时期。”高蕾说。


对于就业方的劳动者,吴振浩认为,企业多了“灵活用工”这一选择,客观上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岗位,开放给就业市场上的候选人。“随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更多就业者涌入到市场,他们也在慢慢地接受这种新的用工形式。”


“灵活用工”市场发展仍需时间

新形态就业人群权益保障需提上日程


与高增速相对,国内“灵活用工”市场份额的绝对值仍较小,整个用工市场上“灵活用工”在所有用工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据吴振浩介绍,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结果来看,整个“灵活用工”市场的渗透率在2%左右,而欧美国家的这一比例大概达到了7%至8%。


不同行业中,“灵活用工”的渗透率也有很大差异。“在一些行业,比如零售、IT行业,其实已经比较习惯于‘灵活用工’模式,但在其他领域可能会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吴振浩对“灵活用工”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但我相信随着市场发展,以及国家‘六稳’‘六保’等措施的出台,‘灵活用工’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国家层面也已关注到了“灵活用工”等就业新形态。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探索多点执业和多雇主间灵活就业,支持建立灵活就业、“共享用工”服务平台,提供灵活就业供需对接等就业服务。


从数字化就业到情感劳动,从远程就业到共享员工,就业新形态、新模式层出不穷。面对全新的雇佣关系,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应提上日程,这是广大劳动者从新就业形态中受益的前提和基础。对此,《意见》也提出,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明确平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