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Beijing e-Town International HR
怎样才能吸引、集聚和留住引领型、头雁型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近年来,北京以落实《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为抓手,大力加强人才工作,人才竞争力优势不断提升。
人才观决定人才政策,进而深刻影响竞争格局和发展优势。对于人才来说,既需要物质激励,也需要人文关怀。真正的人才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相比一时之利,他们往往更希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干事创业的平台。
北京作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需要的是引领型、头雁型的人才,而对于这样的人才,需要用价值共识和长远愿景才能吸引、集聚和留住。
人才的“高”与“低”
对城市而言,人才本身就是功能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具有特定功能,体现特定价值的人。教育背景、学历、论文、荣誉等“标签”固然重要,但并非辨别和任用人才的唯一标准。功能是价值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一定功能的人皆可称为人才,超出一般功能的人是杰出人才,具备独特功能的人是稀缺人才。
我们应当弱化人才的身份等级意识,注重引领性人才、支撑性人才、管理类人才、服务类人才、技能型人才、后备人才等多类别、多层次、互补性、阶梯型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到“曲直长短,各有所用”。
人才的“显”与“潜”
引进人才不能仅着眼于成熟人才,还要注重培育人才“青苗”,并不断完善将人才“青苗”有效转变为人才竞争力的机制。成熟的人才往往已经具备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是构成城市现有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从长期发展来看,北京也应有针对性地培育后备人才,储备青年人才,提升潜在竞争力,为未来的人才竞争提供有力支撑。投资青年,就是投资未来,是为可持续发展积蓄资源,是为未来拓展预留空间。吸引青年高端人才应做在当下,利在长远。
人才的“内”与“外”
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以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期,国际人才竞争尤其国际青年高端人才竞争,对创新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实施国际人才战略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通行做法。
北京要建设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必须面向国际,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一方面注重海外人才的引进。这里的海外人才既包括海外人才回流,也包括外籍人才来京。
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对本土高端人才的关注,尤其要重视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与本地现有人才的融通合作,提高海外高端人才的本土根植性与本地现有人才的国际影响力。
人才的“去”与“留”
人才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自主流动性,人才的流向取决于主体内驱性、外部诱惑力和本地吸引力的三方合力。政策因素能够发挥在人才集聚成长、演化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但市场亦是人才集聚和扩散过程中的基础性力量。
面对人才的“去”与“留”,北京应胸襟开阔且思路灵活。北京历来是人才集散地,作为人才高地,在扩大“北京引才”形成“人才中心流”的同时,也要增强“北京辐射力”,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津冀区域发散形成“人才梯度流”。
城市的发展因人才的聚集而兴起,人才的价值因城市的繁荣而彰显,城市和人才是一对相互吸引、共生共促的互动关系。对人才而言,优厚的物质待遇固然重要,而成长的空间和城市的气质亦是真正的魅力所在。
人才的“新”与“旧”
随着高性能芯片、基础软件、移动设备、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技术与垂直行业的深度结合,城市生活的服务体验持续改善,众多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工种孕育新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连续三次公布新职业类型,VR指导师、卡路里规划师、宠物烘焙师、密室设计师、无人机驾驶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新职业如春笋般涌现。一批新的职业人才伴随着新业态发展而发展,是新技术和新模式蓬勃发展的注脚,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城市生活服务业发展的缩影。
与其他传统行业和传统职业相比,新人才在从业路径上更加灵活多样,创新空间更大,规模增长更快,易于形成专业能力、爱好和收入的良性循环。新人才可以更好地助力北京消费升级,展现差异化的城市特色,对增强首都经济活力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