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Beijing e-Town International HR

“就业难”与“人才荒”并存 结构性矛盾格局促就业观念转变

2020-07-21 华夏时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保民生。疫情之下,“六稳”“六保”之首的就业数据格外受到关注。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


就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在就业优先政策作用下,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不过,同时也要看到,受疫情冲击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城镇新就业人数减去自然减员人数,它是判断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与新增就业岗位有一定区别。”7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上半年新增就业人员完成全年目标的62.7%,是保就业政策、新就业形态扩展和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综合作用,但总就业压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仍然很重。


除了就业指标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7%,比5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下降。其中,25至59岁主体就业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2%,比5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疫情之下,这样的数据也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单。


就业形势面临最严峻考验


那么,今年的就业形势究竟有多严峻?国家又有多重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2%的统计最高水平,新增就业人数累计同比下降37.9%,成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进入4月,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美国等国家的疫情还在发展,没有出现拐点。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但其深度和广度目前还很难预测。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不少出口企业的订单延期甚至取消,进而对就业造成影响。


以外需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物流系统受到影响,很多企业的复工复产也面临挑战。


面对这样形势,5月22日,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将居民就业放在“六稳”和“六保”的首位,并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同时,在这份改革开放以来“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仅万字的篇幅中,共涉及“就业”39次。


随后召开的总理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应提问时表示,“中国政府网上的留言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谈就业的。”


民心所向,政策所在,直指站在疫情关口中心的就业困局。而与之相对应的是,2020年前5个月,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累计支出879.2亿元,同比增长92.9%。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当疫情期叠加毕业季,在长期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下,“史上最难”的标签与情绪渲染,一如往年如期而至。据记者了解,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增幅为2012年以来最大。加上因疫情选择回国就业的约60万留学生,以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待就业毕业生群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围绕稳就业、保民生,各级政策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


比如,国务院在疫情期间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招募规模,扩大招生入伍规模,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扩大专升本、本科攻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就是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提供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两个方面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或者延期就业的机会。


此外,由农业农村部、人社部联合发布的《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五项目标任务,“即回归农业稳定一批,工程项目吸纳一批, 创新业态培育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


该方案在上半年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5月底,共有800多万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全面强化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上来看,一方面总体上有一些积极变化,另外一方面一些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为此,“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成为我国下一步要着重完成的任务,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积极强化政策供给。


近年来,我国的私营企业及个体经营吸纳了大量就业,同时也是此次疫情中受到冲击最重的部门,到6月份,仍至多有20%的就业岗位尚未恢复。


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涉及财税、金融、社保、外贸、就业等多个方面。不过,中小企业大面积关停的同时,取而代之的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不仅使得疫情肆虐期间有了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摆渡人”,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


据支付宝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已有164万人通过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其中90%为疫情中受损最严重的服务业岗位,此外也涌现出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


“就业难”与“人才荒”并存,这种结构性矛盾格局,呼唤人们转变就业观念,与此同时,新职业、新业态风起云涌、大势所趋,成为盘活疫后就业市场关键的增量补充。


就此,7月6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9个新职业,分别是“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此次还发布了“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5个工种,同时将“公共卫生辅助服务员”职业下的“防疫员”“消毒员”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等3个工种上升为职业。


疫情之下,国家发布的这些新职业,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职业”二字,为人们打开了更多新的就业“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