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Beijing e-Town International HR

活跃就业市场 需更大规模自由流动

2020-03-25 新京报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直接冲击,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仅为108万人,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64万;同时,2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了6.2%,比1月上升了0.9个百分点,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也从1月的46.7小时下降到了40.2小时。所有这些数据都表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确实颇为严峻。


就业活动离不开人员的密集交往,这与疫情防控方向截然相反,1-2月数据的下滑不难预料。如今,随着湖北、武汉解封在即,“稳就业”应该调整其优先级,提到各地工作任务的前列。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也提出,做好“六稳”工作,必须把稳就业放在首位。


除了“点对点返岗”,还需要更自由的就业环境


前一阶段,多数地区都出台了极为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如今,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已经发生转变,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低风险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中央也审时度势,号召各地有序复工。但在基层,很多地方政府出于稳妥起见,依然沿用了前一时期的严格防控政策,这对企业的复工复产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针对这一问题,基层政府应当及时取消一些过于严格的防控措施,为企业复工创造更宽松的条件。当然,为了做到这点,各级政府对干部的业绩考评也不妨进行适当调整。尤其在个别地方,一旦感染人数增长,主管干部就被“一票否决”。这种考核机制下,才发生了一些基层政府矫枉过正、既“不松口”又“不放人”的现象。


目前,虽然部分省份之间开展了“点对点”的返岗专列,对缓解企业用工难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但这种偏向计划性的“劳务输送”仍不足让就业市场的全面回暖。就业市场的活跃,需要更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很多人可能在疫情期间失去了工作,也可能没有固定单位等待出门找活,他们都需要更自由、更开放的就业环境。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今天湖北省发布最新通知,从3月25日起,武汉以外的湖北外出务工人员,经核酸检测合格后将陆续安全有序返岗;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也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离汉人员凭湖北健康码“绿码”安全有序流动。


湖北是全国的晴雨表,湖北、武汉逐渐放开管控,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全面回暖也指日可待。


激发数字经济潜力,创造更多“新职业”


“新冠”疫情期间,传统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数字经济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逆势增长。


在对冲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数字经济也为容纳、吸收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连接、赋能等手段,增强了传统经济的韧性,尤其是受疫情波及最大的服务业,使很多企业在疫情期间仍能够继续经营、吸收就业。例如,某餐饮连锁品牌与电商平台合作,迅速拓展了线上需求,以此稳住了经营;又通过“共享员工”,保住了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本身还创造出了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更灵活的就业形式,这为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外卖小哥、配送骑手、小程序开发、视频制作、文案编辑、直播等各种用工需求能够及时对接,比传统“日结工”“计件工”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另外,多地也相继推出了“云招聘”,一些大企业、国企等纷纷转战线上,通过网络招聘、在线面试,实现了“招聘服务不打烊”。这也对稳定就业心态,特别是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鉴于数字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就业形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接下来,要进一步挖掘数字经济背后的用工潜能。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当继续“包容”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借助数字技术产生的新就业形态给予一定的宽松,不宜出台过于严格的管制政策。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扶持那些作出重要贡献的数字经济企业,对支撑就业的“数字新基建”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就业市场供需调整,也是“充电”良机


尽管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上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少。事实上,在劳动力市场上,时常是很多求职者找不到工作,同时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求职者和招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难以迅速达成劳动力供需的很好匹配;二是因为求职者的技术能力和岗位之间不匹配,能力难以满足岗位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不妨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工作。一方面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的人力资源机构给予就业、创业的补助,促进劳动力和岗位的相互匹配。另一方面则应该大力加强职业培训,丰富求职者的技能储备,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求职者进行职业培训,通常需要较高的投入,而且具有较高的岗位专属性。在现实中,求职者通常无力承担。部分企业为了回避求职者接受培训后跳槽的风险,往往也不愿意提供培训。


针对这一情况,政府一方面不妨对部分职业技能的培训予以补贴,减少企业和求职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则可以探索“工作抵押贷款”等新的金融工具。允许求职者以未来的工作收入为抵押,获取培训贷款。一旦求职者找到工作,企业就从工资中拨出一部分给培训机构偿还贷款。利用这一设计,就可以很好解决培训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区分正常的培训贷款和以“培训”名义搞套路贷的违法行为。


“稳就业”既关系着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在就业压力之下,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求职者,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要“灵活”。求职者不要自我设置太高门槛,政府对企业复工、新业态也无需太多条条框框。有活干、有钱赚,就是民众的首要需求。